我最近看了公号“新世相”一篇采访文章:我妈是北大教授,我初中都没上完配资炒股开户线上,特别想说说。
故事很简单:
讲的是两个北大教授的儿子佟浩然,从主流教育机制脱轨后,母亲赵冬梅和他一起成长的故事。
佟浩然今年 23 岁,跟我闺女钱小雅算是同龄人。
文章我看了好几遍,完了我白天黑夜在考虑一个共性的问题:一个家庭,怎么才算能为孩子托底?父母位高权重还是家里有矿?
抑或如一些网友所说,人家是北大教授家庭,咱是普通人,没有能力为孩子托底,所以,看完文章,回家该鸡娃还是要鸡娃。
那么接下来看看,这位妈妈是如何给儿子托底的,有没有可效仿性?
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?
都说男孩像妈。妈妈17岁考入北大,一路硕博,27岁留校任教。学习当玩儿。
而这个儿子,从小学起, “打心眼里就不喜欢‘上学’这个事儿”。
展开剩余87%他说很多同学都上过学前、补习班,自己没上过,刚上一年级,英语26个字母,同学会,他不会。
这不是理由。
钱小雅也没上过学前班、补习班,她就是一学就会。
钱小能也没上过学前班、补习班,一开始倒数,从三四年级开始,逐渐上游。
说明浩然这孩子比钱小能还渣。
学习这件事,没必要找那些理由。
那么,一般来说,一个典型学渣到了初中、高中是很难乌鸦变凤凰的。(非典型学渣可以)
所以到了初中,浩然同学在学校最深的感受是:
“不开心,非常不开心。早上一睁眼,“啊,又要上学——”。到了学校,上课听不进去,除了课间打球那几分钟开心点,剩下的时间都半死不活。
接下来,他先是让妈妈给请假,隔三差五不去学校,不过,心里依然痛苦,因为别的同龄人都在上学。
后来横下一条心,爱咋咋地,老子不上了!
辍学在家后是什么样子?
起初,爸妈接受不了,吵、骂。他把自己屋里的门锁起来,不和父母见面,也没脸见。
每天昼夜颠倒,整天整天地打游戏。天亮了,睡觉。等晚上父母睡了,再出门上厕所。
每天,妈妈会把饭放在他房间门口。
每天心里都无比迷茫,不知道后边能干嘛,甚至连明天干嘛都不知道,只好逃到游戏里去。
好在这时候,他爸妈没强硬地逼迫他非去上学,不然可能还会发生一些“战斗”,甚至是不小的“战斗”。
把自己锁在屋里两三个月,出来了。
接下来,妈妈怎么托的底?
一开始,妈妈也不会托底,她说:
“我和孩子爸爸的存在一度是儿子的梦魇。”
孩子不去学校后,妈妈一度出现很严重的头疼,整天忧心忡忡的,不停找朋友们倾诉。
但确实从孩子辍学之后,她开始认真反思自己家的教育问题:
1、在待人接物、为人处事这方面,很留意教他,但没太关注他的学习。
2、把学习这件事想的过于简单。认为自己要求不高,孩子稍微努力一下,考个高中,以后好歹有个大学上就行。
3、早在小学时,儿子在学校已经呆得很不舒服了,两人都没有重视。
4、没有给孩子建构一个小环境,给到他心理支撑。
赵教授说,那时候自己没这个意识。如果认识到了,就会对孩子会有更多的保护意识。孩子至少心理能舒服些,最后也不至于走到和教育体制完全决裂的地步。
那么,当孩子死活不去学校了,他们最初的应对方案还是把儿子往学校里推,希望他回去。
此时,孩子和父母吵,爸爸和妈妈吵。妈妈要安慰爸爸,安慰孩子,还要自我建设,情绪反反复复的。
孩子又很敏感,家长对他一点不满意,他都能接收到,而且还会放大。
当家长自己心里没放下时,嘴上说的再好听,孩子也不信,没法糊弄他。
这是给任何没有准备的父母一个大难题!
此时,一个人的认知和视野起了很大的作用。
妈妈决定一边等待儿子,一边梳理自己。
她开始问自己:我希望我儿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?
一个自食其力的人;一个过有尊严生活的人;一个能接纳自己,快乐的人。(熟悉吗?)
这非得通过上学实现吗?不一定吧。
她接纳孩子做一个普通人。
当她从心底里真的接纳了孩子,就放松了,儿子就放松了。
孩子也开始真正成长了。
在松弛的心境下,她看见了儿子很多实实在在的能力,并确认,确实不用担心他会饿死了。
接下来,妈妈花了最多时间做的一件事是:让他相信自己很不错。
最初,孩子是不信的。为了向他证明他行,妈妈甚至不惜以自吹的方式对儿子说:妈妈是中国最好大学的教授,我见过最聪明的人,我断定你是聪明的,你是有学习能力的人。
她还对朋友们说,以后你们需要修车,可以找我儿子。他从小喜欢车,对机械很敏感。一度想: 他以后能不能以修车为生?
一个走非常规路的孩子更要高度强大的心脏,作为他的妈妈,她要帮他完成心理建设的过程。
后来唯一能做的是,他需要支持时,妈妈跟得上。
当儿子后来在繁重的工作中在北京短暂停留时,她半夜帮儿子洗衣服,就为了一干就能带走。
有时晚上,娘俩都睡不着,就聊天,直到现在互相有很好的沟通。
从14 到18,浩然离开学校后,开始了一个人的探索之路。曾经学改车、修车,学缝纫、做衣服、打柜子。
在他18岁还依然为自己的前途迷茫的时候,赵教授认识的一个导演在拍纪录片,问他要不要去看看。
于是,佟浩然就成了一名摄影师,凭着从小到达积累起来的良好素质和责任心,一直做到了今天。
最后的总结。
看到这儿,我想问问读者,北大教授家庭是如何为儿子兜底的?
那篇点赞最高的一条留言说:
孩子自己也说了,他运气很好,父母兜得住他,一方面是父母有足够强大的精神力量包容得了他的“失败”,另一方面也是有足够强大的物质基础能够供他折腾。挺好的,够客观够真实。
这段话,我只认可上半部分,因为整篇文章,也没显示出这家的物质基础多强大。
要是物质基础足够强大,赵教授就不会担心儿子将来会饿死了。
从头到尾捋一下,教授能为儿子托底的,是她的反思能力、强大的认知能力,以及能够与儿子一起成长。
看到这儿,肯定有很多读者会想到钱小能,以为我们家也是因为有强大的物质基础才能供他留学,为他的二本托了底。
但我相信,如果您看了文章 “钱小能是如何从二本申请到国外名校”的,就不会这样看了。因为一是现在留学的性价比不高,二是在接到多大的offer之前,他已经下决心好好在二本学习了。
纵观整个人类历史,富贵之家的确能为孩子兜底,这都是显而易见的事实。唉,我们一生都在往罗马进发,而人家的孩子就生在罗马。
但这样的家庭能有多少,反正赵教授家不是,我们家也不是。
普通家庭,最靠谱的兜底,是为孩子在家里建构一个相对健康的生态小环境,让孩子成为自食其力的人。
同样都是普通家庭,同样都是托底,我跟赵冬梅教授的教育理念有的阶段非常相似,有的阶段截然不同。
譬如在孩子小时候,都认为应该保持他们的天性,不要抢跑。
等孩子上学后,赵教授依然是撒手掌柜,而我,各方面倾注了很大的心力,以至于钱小能从未对学习这件事失去信心。
对钱小能,与其有一定的物质支持,不如说,我是在每天跟孩子的各种互动中,以自己的强大的精神内核启发他,为他支撑,与他探讨人生方向,陪着他走向广阔的远方。
作者简介:梅拾璎,超级教育类畅销书《唤醒孩子的内驱力》的作者配资炒股开户线上,北京大学法律硕士,曾任大学教师,现为纸媒教育专栏作者。专注于家庭教育的深度研究,主攻儿童发展心理学,自然主义教育探索者和践行者。新书《父母的认知和觉醒》全网热销。
发布于:北京市